在宁波市东南近郊逶迤绮丽、连绵不绝的青山群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她就是郭沫若先生誉为“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 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经历代辟湖治理,如今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5公里,环湖一周达45公里,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 自古以来,东钱湖便是浙东著名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南宋墓道石刻群、庙沟后石牌坊)。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种类三百多,山地森林覆盖率92.4%。生态环境优美,湖面开阔,岸线曲折,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气候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稠密、交通网络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浙东旅游网络的中心节点;到达宁波市区和栎社机场分别为10分钟车程,进入沪杭甬高速公路和同三线高速公路仅需10分钟;当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建成,宁波将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东钱湖又名“万金湖”,无论“钱湖”还是“金湖”,都与财富故事与官儒传说渊源相连,其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蕴含形成了商儒结合、官佛相容的独特文化传承。 “商文化”,远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片湖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退后携西施避居东钱湖畔伏牛山下,草耕商营,富甲天下,流传着财富与爱情的动人传说;近现代,由于“五口通商”对外开埠,众多甬籍人士飘洋过海,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宁波商帮。 “佛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官文化”,东钱湖历史上官政勤廉,儒学相长,风气清新。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因遭奸臣秦桧陷害屈死风波亭,东钱湖人史浩位列宰相时,屡次上奏朝廷为岳飞申冤,最终得以洗雪。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流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史家留下的墓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自秦汉以来墓道石刻南时期的空白,极具史料研究价值。近现代,生物学家童第周、书坛泰斗沙孟海、画家沙耆更为东钱湖人文典故抹上亮丽的色彩。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是宁波新世纪“江湖港桥”发展战略决策的创新产物。既往可分三个阶段——基础阶段:2001年8月,根据浙江省专题会议精神,宁波市在鄞州区东钱湖镇基础上设立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由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在145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实际管辖范围约130平方公里),对天童寺、阿育王寺在内的23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此后管委会投入大量财力精力进行生态治理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旅游度假区基本框架。转轨阶段:2005年5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题考察东钱湖,指出要建设“生态型、文化型的旅游度假区”。借此契机,管委会大力推动“两个转轨”: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基础设施与功能项目并重转轨、从观光旅游发展为主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重转轨。2008年,宁波市进一步明确了东钱湖“一区三基地”的目标定位(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长三角著名的休闲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国际会议基地、国际性的高端总部经济基地)。创建阶段:2010年起,东钱湖正式全面展开国家级创建工作,于2015年10月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2016年10月,由国家旅游局主持,首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论坛在东钱湖召开。 |